查看原文
其他

是的,音乐财经(内参)推出付费会员服务了

2016-07-11 音乐财经 音乐财经




2013年,当我有想法要做一家专注音乐行业的垂直新媒体时,业内还是一片哀叹之声。确实,如果音乐没有行业,何来一家行业媒体的立足之处?所以很多朋友都担心我们会活不下去。


幸运的是,我们自2014年9月推出音乐财经品牌以来,已经度过了两年时光。这段时间里,没有数据,我们就从国外去找,100多页的报告也沉得住气翻译出来,为了了解国内的情况,我们就天南海北去一家家公司做面对面的访谈。


时间久了,由于前面的努力,一方面,很多投资机构和投资人在看音乐项目的时候,会主动找到我们做咨询;另一方面,新老创业者们在看到一些新问题时,也会主动找到我们,问我们怎么看。


作为观察者,我们渐渐地与音乐行业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顺其自然的成为这个行业里的一部分。在我们心里,音乐财经也越做越带劲儿。


从内容生意角度来看,喜闻乐见的内容获取流量,做的是流量生意,优质但无趣的内容获取什么呢?我觉得应该是服务的价值。


凯文凯利老爷子流传甚广的一个理论是: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或者作者有1000个铁杆粉丝就足以养活自己……


早先的一个例子是,两年前《华尔街日报》推出了优质内容付费产品《Information》,每天只更新两篇文章,但收费比《华尔街日报》还高,很多人都评论它会是一个出生即面对死亡的产品。但它不仅没死,反而越活越好,外媒报道其年收入估计在200万美元左右。当然,关于内容付费,最新的一个例子是“得到”APP里付费订阅会员带给内容生产者的惊人反馈。


音乐行业的例子是Spotify和Apple Music,前者两种模式:免费和付费之分,后者只推付费订阅服务。


这些案例给了我们信心,我们相信音乐财经也能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走出付费订阅这一步,也意味着音乐财经的转型升级!我们将正式从报道切入到投研分析这是下一个阶段我们努力要去做的事情。


资本是务实的,如果很多模式一开始就梳理清楚了,企业发展的弯路岂不会少走很多?我曾在公关公司服务投行和经济学家,也曾带团队为海外金融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咨询和品牌服务。我们团队的优势是财经媒体人出身,对行业趋势和潮流前沿站在一线。目前,公司也已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我们有信心进一步向“服务者”的角色迈进。


幸运的是,在过去一个月,我们在全球招募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华人分析师,他们背景各异(金融、数学、自动化等),但无一例外都极为热爱音乐,愿意加入我们团队参与投研分析。


未来,我们这支团队将扎根音乐泛娱乐行业,继续努力!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对音乐财经的大力支持!感恩!


 

音乐财经创始人

董露茜


订阅产品:


1、《音乐财经周刊》(内参)打印版,1期/月


它前身曾是音乐财经旗下的电子内刊,与中信出版社独家合作,目前已累计制作15期。


内参版去除了面向C端用户的访谈内容,每月梳理一次全球音乐泛娱乐行业信息,包括行业数据、公司投融资信息、细分行业趋势分析、泛娱乐商业模式深度等。


2、全球娱乐产业相关报告电子版及打印版,6期/年


过去,我们曾编译过《Billboard 年中巡演报告》、《全球娱乐和媒体产业年度报告》、《全球独立音乐市场报告》、《音乐产业透明度报告》等数十份音乐行业相关报告。


一年内,我们将编译至少6份全球娱乐产业报告(包括但不限于音乐),整理提炼提供给我们的订阅用户。


3、每周监测Newsletter,电子邮件定向发送。


8月1日开始,我们每周将汇总全球音乐泛娱乐娱乐产业大事件,及时向会员准确传递行业信息,我们还将附上“每周犀利点评”。


4、音乐财经研究中心每年的年刊一本(每年春节前后奉上)


5、会员交流沙龙(面对面,不定期)



订阅费用:699元/年 (可开发票)

请在转账时提供您的联系方式及收件地址


服务人群:


企业家、创业者、音乐人、投资人、音乐产业研究者,对音乐的现在及未来好奇的乐迷,以及所有对音乐泛娱乐商业运转感兴趣的人。


订阅贴士:


1、  订阅时间:2016年8月1日-2017年7月30日,全年不间断,邮寄《音乐财经周刊》(内参),一共12期(内部参考资料,封面彩打,内页除特殊情况只有黑白打印版,盗版必究);


2、  80%的内容无阅读趣味,请谨慎订阅;


3、  订阅后暂不接受退款,敬请理解;


 

未来三个月规划的专题内容:


《下一个爆发点:嘻哈音乐,这可能吗?》


在美国,

嘻哈早已从城市亚文化走到主流,

在全球市场,

它已成为一门年营收超50亿美元的生意。

中国市场呢?

似乎才真正开始“冒头”。

......


敬请期待《音乐财经周刊》封面报道

 

《音乐节:混战与血战?》

音乐节市场正起飞,

草台班子到处都是,

这也造成了一个现实局面:

良莠不齐的音乐节充斥着整个市场。

到底中国一年能容纳多少个音乐节,

会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

敬请期待《音乐财经周刊》封面报道


《调查:独立音乐厂牌怎么投?》

缺少资源、资金和媒体支持,

独立音乐厂牌如何“自我求生”?

李志、宋冬野、马頔、好妹妹的成功,

让独立音乐市场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独立音乐厂牌已经具备了投资价值,

可是,

这是一门性感的生意吗?

......

敬请期待《音乐财经周刊》封面报道

 

8月报告编译推介(附赠)


《音乐产业透明度和资金动向报告》


报告摘要

现代互联网所产生的卓越成就和新一批数字科技的诞生,给整个音乐产业几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改变。无论是粉丝还是音乐产业的缔造者,都置身于这场无与伦比的产业革新体验中。尽管音乐产业的变革让消费者享受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但其所带来的市场混乱与恶性竞争则给各大音乐创作者、厂牌和发行商摆出了一道道难题。


这份报告将试图找出不利于音乐产业进步的潜在障碍,为增加产业透明度、加快业内交易和现金流速度以及提高全球音乐产业发展速度而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内容摘要

如今的音乐产业中,不断缩短的发片周期,越来越多样的线上音乐服务以及创新的版权授权模式,使得音乐人的收入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管理。为了在维持音乐人音乐创作热情和解决收入酬劳问题之间找到一个正确的平衡点,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音乐人们的薪酬结构是否合理公正?


需要更大的透明度


如今的音乐产业,每天都会固定地从专辑和单曲销售中产生数以百万次的小额交易。新的互联网数字科技的到来,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整个销售过程的透明度。


在当今音乐市场,有越来越多音乐创作人的作品被上架到各大数字音乐平台上。照理来说,平台应为音乐人提供便捷的数字版权信息,可现实中音乐人只能够收到一大堆没有任何意义的版权文件。什么时候音乐产业才能够摒弃掉过时的条条框框与束缚,获得更大的透明度呢?


在音乐消费方面,消费者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在线流媒体听歌。流媒巨头Spotify的收入数字已经超过了iTunes,这同样预示着下载时代的终结以及流媒时代的兴盛。


对于版权支付问题,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够透明的问题。若想要得到更大的透明度,真实的数据以及可供追踪的资金流向,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行业问责制度。可惜的是,至今音乐产业依旧没有在音乐销售和版权使用等问题上建立统一标准,各大服务商和代理商的音乐版权问题还是不够透明。


因此,就算流媒体服务统治了整个音乐市场,但音乐人的收入问题仍令人担忧。


收入透明度和版权支付


通常情况下,许多音乐人收到的版权费都是不公开不透明的,甚至有音乐人对于版税支付和款项等问题也是一头雾水。在这种情况下,获利最多的当属中间的版权代理商和分销商。


讽刺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分到最多钱的往往都是不差钱的各大服务商,而处于最底层的音乐人只能被剥削。尽管业内有着像国际标准音像制品编码(International Standard Recording Code)和国际标准音乐作品编码(InternationalStandard Work Code)这样的国际标准标示码来保护艺人著作权和版权,但音乐发行乱象依旧存在。此外,不同的版权方对于数字服务商提供的歌曲使用数据有着不同的标准定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数字音乐市场的混乱和低效。


除了音乐服务商和中间渠道的各种代理商之外,唱片公司也在剥削着音乐人的收入。一旦唱片公司拿到了流媒体服务商支付的版税之后,他们便按照之前同艺人签订的唱片协议(艺人的版税率非常低)分给音乐人版税,再加上一些费用的扣除和抵消,最终落入音乐人手中的版税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美国一些非交互式的音乐服务在版权支付问题上反而更加透明公开,原因是这些服务商均通过版税分发组织SoundExchange向艺人支付版税,严格遵守着美国版权委员会制定的法定税率,直接省去了中间渠道的各种复杂环节。


“黑箱”


由于目前行业里缺少一个成熟的运作系统来把音乐作品的使用权与所有权捆绑在一起,许多版权持有人的身份没办法准确识别和匹配,导致大部分版税并未能真正地到达音乐人手中,相反地,这些版税都流入到了一个所谓“黑箱”的灰色地带中,基本上无透明度可言。


流媒体服务商经常提前支付给一些大厂牌和版权代理商版税,然而在这个时期里,唱片公司和代理商从其他渠道获得的预付版税的具体流向,一直是业内的一个秘密。


不仅如此,一些唱片巨头往往通过以准市场利率授权版权的方式来收购流媒体服务公司的股权股份。而一旦这些股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其收益却并不是归艺人所有。


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黑箱”的存在,音乐人和版权所有人总是得不到该有的版权收入,而要想打破“黑箱”障碍,也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结论和建议


面对数字音乐市场的巨大变化,美国版权局于今年提出了几条关于修改版权法令的建议,我们相信这是朝着正确发展方向所迈出的第一步,同时也希望能够给整个音乐产业带来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因此,提倡如下:


1、  制定并完善音乐创作者的“版权法案”

2、  实施唱片公司和数字音乐服务透明度认证

3、  建立分散化可操作的版权数据库

4、  发展虚拟货币技术,更好地管理和追踪音乐产业中的价值链

5、  加强创作者版权意识,提高对音乐产业运作规律的认识。


全文2万余字,如需报告请加工作人员微信


本月订阅,我们将附赠其它音乐财经编译报告全文打印版:


《2015年尼尔森音乐年度报告》

《2015全球独立音乐市场报告》

《2016年全球电子音乐产业报告》

《票务平台StubHub发布首份现场体验年度报告》



订阅方式:


1、请扫描工作人员微信(下图二维码),与李女士沟通,微信转账并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姓名、电话、微信、邮寄地址):


2、也可联系与您相熟的记者


李女士微信:demon13693204598(如下图二维码)

李女士电话:13693204598


往期《音乐财经周刊》封面秀:




寻求音乐财经报道及合作

主编邮箱:dongluxi811@163.com

音乐人报道:382275269@qq.com

创业公司报道:sodaflower@shihangroup.com

市场合作:437327413@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